重温|社会性别不仅让公益更有效,也让所有人更安全,让社会更美好!
“中国民间公益慈善妇女峰会”联合发起人发声专题2
编者按:七月末,一场如旋风般的“Me Too”运动刮至公益圈,引发了圈内犹如“地震般”的动荡,让所有人体会到了比烈日更甚的灼心之感。这其中既有说出“Me too”者的痛与灼,也有支持者的惊与灼,更有被确认或疑似涉嫌者的不安与焦灼,逐渐地似乎也有了一些恐被舆论波及的隐忧之声。
对此,作为陕西妇女研究会(以“关注妇女发展,促进两性平等”为宗旨)工作人员,笔者受“中国民间公益慈善妇女峰会”联合发起人的委托,在整理刊发包括谢丽华、杨团、高小贤、郭虹、刘小钢、陈一梅、翟雁等7位老师关于此次“Me Too”运动的思考与建议时,亦二次撰文整理“北京+20”中国民间公益慈善妇女峰会共识宣言,分享于公益同仁及所有关心中国公益发展的社会公众,希望与诸君重温近年来被不断边缘化的社会性别,及以妇女组织为代表的,所有秉持性别平等主张的组织及个人在推动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道路上曾经(一直)所做的努力。
我们希望这样的重提,可以再次引发所有公益同仁的重视,重视“社会性别让公益更有效”认识,重视中国公益曾在推动性别平等过程中做出的积累,使我们所有组织和个人当下的公益行动不必从零开始,未来的关于行业健康发展的期待能更好的实现。然重提的意义又不止于此,公益行业的多样与全面,使其几乎深入到科教文卫体等社会的方方面面,公益重提社会性别,必将使所有受社会性别影响的公众从中受益,使(潜在)受伤害者不易受/被伤害,使(潜在)施害者减少施害,使所有人更安全,使社会更美好!
让公益具有社会性别视角
——北京+20:中国民间公益慈善妇女峰会共识宣言
西安
2015.09.08
一.我们认为,性别平等与公益慈善在理念与宗旨是一致的。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不平等,是占人口半数的女性,因性别的原因,不能公平地参与社会发展,并平等地享受发展成果。因此,消除不平等,需要改变不合理的社会性别制度。
而现代公益慈善,已由单纯的施舍和给予,转向寻求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方案。社会公平、正义、平等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已成为公益慈善事业的核心价值。
妇女赋权与男女平等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公正的和发达的社会的必经之路,是实现人类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安全的先决条件,这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共识。在这种国际环境中,性别平等也逐渐成为公益慈善事业的目标和内容,越来越多的公益慈善组织已将性别平等放进自己章程和战略规划中。公益慈善与性别平等在理念与宗旨上的高度一致性,使得今天的社会组织,已经成为政府之外推动性别平等最重要的力量。
二.我们认为,性别平等会让公益慈善更有效。
历史文化建构的社会性别制度,至今仍在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与行为,导致两性不同的分工与权力关系,它存在于公益慈善的服务人群中,这也造成了各类弱势人群中,女性占多数、并处于更弱势的状况:如贫困人口和低识字人群的女性化、女性家庭照顾人员的无薪化、医疗服务、科技与互联网使用中的性别差距等。我们若看不到这种权力关系以及由此带来行为差异,会使得我们忽视、漠视甚至无视服务人群的需求和问题。
反之,如果引入社会性别分析,面对这些差异时我们就会敏感、就会正视,就会有助于形成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和计划,就会使我们提供的服务和措施更有针对性、并获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社区发展工作的经验证明,妇女是社区中最重要的力量。她们了解社区的实际需求,当她们获得参与的机会和决策能力时,她们通常会从造福社区的角度,选择适合本土的项目和投资。赋权妇女、投资妇女,受益的不仅是妇女,而是家庭和社区,并能够获得代际延续的效果。为妇女赋权就等于为人类赋权。
妇女不只是慈善捐赠的受益者,同时也是组织者和捐赠者,公益慈善领域,女性志愿者、专职工作人员及管理者承担了超过一半的工作。给更多的妇女赋权,给她们以平等的资源与机会,不仅可以增加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人数和慈善捐款数额,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她们的性别处境和体验,会带来不同的工作视野和作风,会使公益慈善事业的服务更温暖、更人性化,让公益慈善更贴近服务群体,更有感召力。
三.我们认识到,引入社会性别视角,是提升公益慈善事业专业性、多元性和可持续性的需要和表现。
蓬勃发展的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呼唤着行业的专业化、多元化和可持续性。社会性别视角是实现后者的必备条件。我们的服务人群是分性别的,如果不了解不同性别和性向的人们,在认知、行为、需求、生活方式及价值认同上的差异,有针对的有效服务就无从谈起。
社会性别与发展理论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已经发展成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并为我们提供了诸多的分析框架、操作工具和案例经验。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社会组织特别是妇女与发展组织,引入社会性别视角,在反贫困、健康促进、农村社区发展与基层治理、妇女权益保护、环境保护、灾害救援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成功案例和本土经验,总结、梳理这些案例和经验并使之得以继承和发展,将助力于中国公益慈善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使之与世界接轨。
四.我们认识到,让公益慈善具有社会性别视角,就要体现在项目管理与机构治理中。
我们的经验表明,在需求调研中,关注女性与男性不同的诉求,辨别两种不同的社会性别需求和利益,体现并实施对女性的赋权,是公益慈善项目管理中必须强调的基本原则。在项目设计和规划阶段要做社会性别分析,不仅要回应解决妇女眼前的实际需求,更要关注其战略性需求,项目活动中要有提升妇女意识和参与社区发展能力的内容;在项目的执行中要重视女的参与,在项目评估中要有妇女赋权及社会性别的指标,要有妇女的代表参与。
让公益慈善具有社会性别视角,还需要依据中国的实际,开发不同领域的具有社会性别敏感的工作手册,如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社区发展、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紧急救援与灾害管理、社会性别敏感的项目管理、社会性别审计、社会工作、技术传播等,以满足行业的多样化需求。
公益慈善机构要做性别友好型组织,力争社会性别主流化,即,把社会性别问题的关注纳入机构的优先事项、制度和工作流程,人人有责,事事相关。具体包括,要有坚定而明确的性别平等主张,设置社会性别专员职位,为员工提供专门的社会性别培训,承诺所有的项目做到社会性别敏感,重视理事会、管理层和员工中的性别比例,提高女性在管理层的比例等。
五.我们认为,让公益慈善具有社会性别视角,需要政府、市场、基金会、媒体和教育机构以及妇女社会组织的协同推进,需要社区、服务对象特别是妇女的充分参与。
推动性别平等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
在广泛、积极而深入的社会合作基础上,公益慈善行业的着力点,更多地指向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影响社会政策环境与目标人群的赋权。
政府、企业和基金会掌握着公益慈善的资源,对公益慈善关注的议题有引领作用。我们呼吁政府和更多的基金会、企业为愿意为推动性别平等及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项目投入更多的资源。
我们期待媒体与教育机构,更多致力于改善社会文化环境,革除陈腐的性别文化,倡导民主、平等和非暴力的人际关系,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妇女组织应在倡导和传播社会性别主流化中,扮演引领者的作用。要研究公益慈善界在社会性别认知上的盲区与问题,针对不同领域的状况与需求,开发合适的培训教材与案例。
公益慈善领域的女性领导者,在推动性别平等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从自己和自己的机构率先做起,从提升社会性别敏感开始,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与机制化,进而带动行业的社会性别主流化。 我们期待与公益慈善界同仁分享经验,展开对话,共同推动这一伟大进程。
(高小贤撰稿)
延伸阅读:
何谓社会性别?为什么社会性别会让公益更有效?为何我们需要重提社会性别?
感兴趣者请戳↓↓↓
1. 高小贤 《2015:公益与社会性别》
https://mp.weixin.qq.com/s/ylUB-s-o7uYN8DaG0ZalVw
2. 谢丽华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益不需更高标准的另行评判杠杆》
刘小钢 《学会对自己负责,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陈一梅 《以问题为机,重提社会性别》
https://mp.weixin.qq.com/s/UDT_j0esl9cG9VI9SH5eag
3. 郭虹 《社会组织看似发展,公益文化却持续缺失》
杨团 《由公益界性骚扰/侵现象引发的思考》
https://mp.weixin.qq.com/s/uC3jXlawyil3wv-s-TxZeA
4. 翟雁 《公益组织有责任为志愿营造友好的志愿服务环境》
高小贤 《深度反思,找出原因和症结才可以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性骚扰》
https://mp.weixin.qq.com/s/PxfNi1AsfusFAJhZK6kvqQ